济南形意拳研究会

传承经典   强身健体

全国咨询热线

0531-83189798

18663711933

“国术抗日” ---记形意拳大师李应壎先生
来源: | 作者:jnxyqwz | 发布时间: 1474天前 | 6047 次浏览 | 分享到:
2005年8月8日,“国术救国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济南时报》8月9日已有专题报道,文章反响强烈,许多勇士们的家属和传人,对先辈们所经历的抗战典故进行了回忆纪念。中国武当武术联合会常委、中国武当武术十佳武术名家、济南形意拳研究会会长杨遵利先生,提供了山东国术馆武士队抗日成员之一李应壎先生的小传事迹。
李应壎先生,又名李向左,河北祁州人(今河北省安国县),生于1890年,1966年于济南去世,终年76岁,是一代形意拳名家。他始从“赛羽毛”许占鳌先生学形意拳,后经推荐拜形意拳八大弟子之一李镜斋先生为师,精练形意纯功,是河北派形意拳的佼佼者,其形意大枪出神入化,世人送称绰号“黑白鹞子”。
山东国术馆创建后,教务主任田镇峰亲往河北聘请李应壎先生来济南任形意拳教授,从此他安家于济南。这期间,他一方面为职业学生上课,一方面于业余时间传授民众生。先生任教期间,不苟言笑,不言己长,不道人短,谦虚容让,深得武林同道称赞和尊重。他本人对济南地区形意拳的发展起到了主要作用,曾有 “有李应壎在不言形意拳”之说,可见先生的为人及功夫在济南地区的地位和影响。
1938年1月,山东国术馆成立武士队参加抗日,武士队后改为‘国民军义勇队’约120人,李应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武士队转战各地,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使国术呈现了国民之威风。武士队虽有抗战的热情,也个个身怀绝技,但缺乏英明的领导和军事知识,所以几经战斗伤亡惨重,最后被打散了。但山东国术馆武士队的抗日精神受到人们的敬仰。李应壎先生在队伍被打散后,又辗转回到济南,继续传授形意拳。
李应壎先生始终保持高度的民族气节,嫉恶如仇,正气凛然。日寇侵华期间,日伪多次酬请,均被先生严辞拒绝,后在济南中山公园等地设场三处,以授拳为乐。一次在公园中练拳,有三个日伪爪牙到此纠缠,大献亡国奴相,被先生正言相斥,三爪牙大为恼火,在回家途中跟踪并要强制先生到伪修械所。但见先生展右肘、劈左拳、燕子抄水,将三人打倒在马路旁,使人心大快。
李应壎先生在山东国术馆期间,教授了大批职业生和民众生。他的学生有李海峰、于永汉、高医俗、李静轩、罗本祺、朱蕴山、鄢海峰、阎焕卿、李建塘、刘兴泉、任润生、焦念丙、曹竹亭、怀金章、许墨林、许桂林、吴祝三、张锡贵、师吉珍等等大批学生。他的再传弟子杨遵利先生著有《形意拳述真》一书,现任济南形意拳研究会会长。


家属眼中的“国术抗日”
                                 2005-8-9
                     采写:实习生 董钊 记者 刘研波
   
    7月19日,本报曾以《“用国术和土枪打日本!”》为题,报道了原山东省国术馆勇士们的抗日故事。文章见报后反响强烈,许多勇士们的家属纷纷来电话表示感谢。
    昨天,“国术救国研讨会”在济召开,原山东国术馆抗日先辈的家属齐聚一堂。记者了解到,与会者大多从外地专程赶来。其中很多家属是第一次见面,他们相互询问着先辈的名字,一起回想着先辈们所经历的战争岁月……
   林经三:
   凭武功多次成功脱险
    上午8时30分,研讨会开始。在主持人进行介绍时,四名林姓与会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分别是抗日英雄林信斋、林经三兄弟两人的子女。
    提到先辈们的抗日经历,林信斋的女儿林素朴很激动:“1938年1月,原山东国术馆副馆长窦来庚率武士队120多人成立‘国民军义勇队’,并赶赴临朐投身抗日,我叔叔林经三就是其中一员。”据林素朴介绍,林经三跟随部队翻山越岭与敌人展开游击战,而父亲林信斋则在后方以贩卖烟叶为掩护,绕过封锁线,秘密为部队运送粮食。
    “在武器落后的情况下,一身的好武艺让叔叔多次化险为夷。”林素朴向记者回忆了林经三经历的险情:
    有一次,林经三在返回部队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于是他慢慢滑入路边的一眼水井中,用手抠住湿滑的井壁,身体紧紧贴在井壁上。然后又将井中的一只水桶移到自己上方以作掩护,日军从这里经过时,丝毫没觉察到。
    后来,林经三扮做马夫,潜入日军驻地侦察敌情,不料被两名正在巡逻的日本兵发现,他双手护住后脑勺,把头夹在两膝中间,团着身体从高墙翻下,然后潜入水中,成功逃离“虎穴”。
   刘锡伍:
   用大刀夺取“三八大盖”
    “我是代老师刘锡伍来参加研讨会的。”来自台湾的叶先生告诉记者,他很敬仰山东省国术馆。
    据叶先生介绍,刘锡伍老人今年已96岁高龄,是章丘人,出身武术世家,其父刘培贞与原山东省国术馆副馆长、著名抗日英雄窦来庚为同门弟子。抗战爆发后,当时的章丘县组成了抗日联盟会,刘锡伍担任武术训练教官,并带领众多徒弟投身抗日战斗中,转战各地。
刘锡伍老人为这次会议特意写了贺信。在贺信中,老人回忆道,1943年,他训练的部队“以大刀队夺取日本‘三八式’步枪四十余支,组成了一个突击排,手持清一色的日本步枪,在对日作战中攻无不克,是何等威武!”
    “这位是刘锡伍老师在济南的儿子。”叶先生指着身边的一位老人说。老人名叫刘清甫,目前住在济南工业南路。他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经常打电话,老人家盼望着两岸和平统一。”
   杨松山:
   酒瓶砸倒持枪日本兵
    75岁的杨兆瑞老人是国术馆抗日英雄杨松山的儿子。
    杨兆瑞回忆说,有一次,父亲去馆驿街办事,回家时路过普利门。日军在普利门口设立岗哨,守门哨兵手持钢枪,行人经过这里必须向他们鞠躬。走在前面的一名青年不情愿地略微点了一下头,日本兵大发雷霆,用枪托猛击青年头部,青年当即昏倒在地。“我父亲看到后非常恼火,一个箭步冲上去质问日本兵为何打人。”杨兆瑞激动地讲述着:“这个哨兵举起刺刀,朝父亲的心脏刺过来,父亲侧身闪过,然后拿起路边一个酒瓶猛地砸向去,正中哨兵面门,酒瓶迸裂,那个嚣张的日本鬼子也倒在了地上。”
   相关链接
    1930年,山东省国术馆成立于山东济南。开馆不久,因蒋、阎、冯中原大战的影响而停止。战争停止后,于当年秋季复馆,馆址在“商埠四大马路小纬五路”,即今济南中山公园附近。抗战爆发后,国术馆人员改为武术队,后又改为“国民军义勇队”,国术馆人员大多数加入到抗日队伍中。
——摘自《济南时报》


  “用国术和土枪打日本!”
                               2005-7-19
    这是一段不为常人所知的历史:
   1930年成立的山东国术馆走出了200多位抗战武术英豪。在抗日战场上,山东国术兵们——“用国术和土枪打日本!”
   山东国术馆诞生
    多年来,中国武术学会常委、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成银与他的学生潜心研究山东国术历史文化。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李教授联系国内武术元老和名流,计划8月8日组织召开“全国国术救国研讨会”。7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山东师范大学,对李成银进行了采访。
    李成银首先向记者提供了有关山东国术馆成长的一些资料。
    据记载,1930年,山东省国术馆成立于山东济南,馆长是***将领李景林。开馆不久,因蒋、阎、冯中原大战的影响而停馆。战争结束后,于当年秋季复馆,馆址在“商埠四大马路小纬五路”,即今济南中山公园附近。经费由省政府拨给,每月5000元。
    1931年,李景林病逝。1932年,窦来庚担任副馆长。自1933年起,山东国术馆每年4月举行一次国省考选拔人才。1936年至1937年举办了两次全省各县馆长训练班,训练班共学16门课。抗战爆发后,国术馆人员改为武术队,后又改为“国民军义勇队”,国术馆人员大多数投入到抗日队伍中。他们有的奔往延安,有的跟随“国民军义勇队”来到山东临朐,在当地吸收农民加入抗日队伍,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有生力量。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抗战中壮烈殉国,窦来庚就是其中一位。
   抗日英雄窦来庚血洒战场
    李成银说,窦来庚是山东临朐人,生于1900年,自幼习武,为太乙门嫡传。1938年2月,时任山东国术馆副馆长的窦来庚率“武士队”百余名队员在山东成立“国民军义勇队”,他自任队长并率部在临朐抗战,一度收复临朐县城,将日军驱逐出临朐县境。
    1938年5月,日军一个大队和伪军一个团,兵分两路反攻临朐,窦来庚率义勇队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撤出县城,义勇队中队长魏长礼以下官兵50余人牺牲,临朐沦陷。县城沦陷后,义勇队对日冠发起多次突袭,并扩张兵力至700余人。
    1938年秋,当时的***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将窦来庚部队改编为省属保安第17旅,窦来庚任旅长。17旅以临朐乡间为根据地坚持战斗,队伍扩充至3000余人,这支队伍的战力强韧,勇于主动打击日伪部队。“他们武器低劣,装备落后,扔出去的手榴弹有的不爆,有的一爆两三片,杀伤力极小,甚至被日本军队当作笑话”,但是,他们凭借血肉之躯浴血奋战,大刀、长矛、拳脚都成了致敌死命的武器,给日伪军以巨大打击,并一度中断胶济路交通,令日军又怕又恨。
    1942年8月29日,日军调集鲁中淄博、益都(今青州)、昌乐、寿光、广饶各地日伪军3000人兵分三路向窦来庚部队进攻。在迎敌作战会议中,有人建议躲避,窦来庚则说:“我们整天说打鬼子,鬼子送上门了,怎不揍他一下就要逃跑!我们如何面对临朐父老?我们要打,不成功,则成仁,决不逃走!”
    由于窦来庚部队缺乏正规作战经验,部队主力在战斗中被日军包围。战斗持续到8月30日时,处于日伪军包围圈内的窦来庚部队四处冲杀,浴血奋战,但未能扭转局面,被压制到临朐邹家官庄的山沟中,窦来庚受伤,为了不被敌人俘虏,窦来庚开枪自杀,余部坚持抵抗以至全军覆没。抗战结束后,窦来庚被追认为陆军少将。1988年2月2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窦来庚为革命烈士。
   吴江平亲历“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
    作为出身于山东国术馆的国术抗日者、“卢沟桥事变”战役和台儿庄战役的参加者、全国健康老人、中华“武林百杰”之一的吴江平老人,是山东国术馆为数不多的健在者之一。
    吴江平1913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濮县(今河南范县)。他出身于教育世家,自幼习武崇侠,后随父到济南读书,拜窦来庚为师。“吴江平曾参加‘卢沟桥事变’战役,在南苑主战场的一次战斗中光荣负伤;在台儿庄战役中,他英勇歼敌。他是这两次著名抗日战役中卫国杀寇的历史见证人,”李成银说。
    今天下午,记者电话联系到现住北京的吴江平。提到自己的恩师窦来庚,94岁的吴江平说:“我跟师父学武4年,他的为人我很清楚。跟他在一起生活过的人都为他的牺牲感到难过。”
    随后,吴江平向我们讲述了他参加“卢沟桥事变”战役的情景:“在那场战役中,我亲眼目睹了佟麟阁、赵登禹两位将军以身殉国。”吴江平说,1937年7月28日,吴江平在南苑和他的战友们用手中的大刀与鬼子展开搏战,那满怀仇恨的大刀雪片似的向敌人砍去,使敌人闻风丧胆,魂飞魄散,一时间血流成河,尸体遍野,他身上的衣服也早已辨不出什么颜色……
    当时,正在战场冲锋陷阵的吴江平看到日军几十架飞机轮番轰炸南苑战场,时任***第二十九军副军长的佟麟阁誓死坚守阵地,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半小时后,赵登禹将军也以身殉国。
    1938年秋,吴江平在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后和胡文郁奔赴延安,先进入抗大,后转入鲁迅文学艺术学院,与以后成为著名电影导演的崔嵬、丁里,著名演员陈强、穆弘,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等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42年,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平山县境内日寇占据的同蒲铁路封锁线上,吴江平凭着扎实的武功和超人的胆量,冒着枪林弹雨,怀抱一名八路军首长出生仅3天的婴儿穿过重重封锁线安全抵达延安。他的英雄壮举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刊登后,一时被人誉为“革命队伍中的赵子龙”。
    “一见到记者来人或者打电话,我总有说不完的话。我只想告诉大家,一定要热爱祖国,不忘国耻!”吴江平对记者说。
   抗日后方积极支援“国术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国术馆的武术人员投身到山东、陕西等地区参加抗日,这一行动深深地感染着济南当地市民。市民们纷纷拿出自家的粮食,越过敌人封锁线,来巩固国术馆的抗日大后方。
    2005年7月14日,记者来到济南市民林树基的家中,林树基向记者讲述了他父亲林信斋在抗日期间与国术馆抗日队伍的事情。
    据悉,林信斋生于1900年,是窦来庚的同门师弟,是当时济南的知名商人。上世纪30年代后期,林信斋一家所经营的裕祥昌粮站生意已具规模。自窦来庚远赴临朐参加抗日战争后,林信斋便经常为窦来庚的抗日队伍供应粮食。
    林树基说:“我父亲一边在家照顾生意,一边不忘和我的叔叔林经三以做生意为名,把积蓄的粮食用火车送往青州,然后秘密转运临朐。”由于当时日军把持着省内多条交通要道,把这么多粮食运送过去并不容易。
    林树基说,叔叔林经三押运的马车在遇到日军检查时,通常是以“到外地用粮食换茶叶”为由越过封锁线。林经三到了青州后,找到事先联络好的当地商人,把粮食交给他们,然后由这些商人把粮食辗转交到窦来庚的抗日队伍手中。正是有了像林信斋这样的抗日义举,才有力地确保了前方抗战的顺利开展。
——摘自《济南时报》